差距与差异
同一个主题我们说了4年,走了4个地方。乡村振兴——于我们而言是跨年度、跨地点的同题竞赛,于真干实干的各个乡村而言,亦是“身临其境”的同题竞赛。4年,1460天,生个孩子都会说话了,能没有变化吗?所以,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的变化。
这届笔会,我们走的是无锡市新吴区的鸿山、七房桥、大坊桥,我们看到的是与城市几无差距的农村生活,一样住楼房,一样上班拿工资,一样享有社保医保;你用机票或网络看到的世界,他们一样看得到;你一日三餐的吃食他们不仅吃得到,还比你吃得新鲜。难怪一到节假日,那么多的城里人拖家带口要来乡下吃美食看风景。
是的,农田成了风景。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脑图像已“扫描”不到,间或的田间劳作却是城里人试试身手的时髦游戏,是城里人发朋友圈的得意素材。不由得质疑起“乡下”一词的由来。将农村称之“乡下”,是为她的生活条件在城市之下吗?以现在的势头,乡村生活高于城市(有的已经高于),已非不可期,那我们是不是要换个称呼?
当然,称呼已非重要,重要的是被称呼者的切身感受。我们中有人问,现在出外打工的年轻人还多吗?鸿山街道的主任回答得干脆利落:没有,我们这里没有出去打工的。他没有说为什么,但言语中的自豪与自信一下就让你明白了为什么。无锡人的聪明与精明由来已久,太湖水向低处流,无锡人却在高处留。
成为“高处”一定不是一朝一夕,我们看到了乡村振兴方略在这里践行的具体规划、步骤与路径,尤其是理念上的更新和做法上的创新。那个“乡村议事厅”不会是摆设,协商议事的5R工作法,一定解决了乡村、乡民的诸多亟待解答与解决的问题。利益一致目标一致,形成的才是合力,收获的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。倒回10年20年,你不会将物联网、集成电路、生物制药、智能制造、新能源……这些个词汇与一个乡村小镇联系起来,而今这些却实实在在的成了一个小镇的支柱产业!我们在听主人满面春风满面红光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他的“家当”时,我们好些人的嘴巴下意识的惊叹成一个“O”字,感佩绝对由衷。
这里的乡村与城市确是没有多少差距了,同行者中已有几个动了在此买房之心。向往田园,采菊东篱……可往远了一想,又觉少了些什么,如今的田园已提档至“风景”,成了微缩景观,她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,再往下,这“风景”或许还会微缩成“盆景”,城乡真就是在一个地平线上了,不分彼此了,那还要在这里买房吗?
这又让我们想到了另一个问题。
缩小城乡差距是必须,可是,如果没了城乡差异呢?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农人的生活质量,提高百姓的幸福指数,但是否要将乡村变成城市的B角或翻版,却值得商榷。
如果我们承认乡村与城市在功能与定位上有差异,或许就该“求同存异”,追求生活质量上的“同”,保留田园生活的“异”,因为无论你是住在城里还是身在乡村,寻求别样风光、别样风情,是人之共情与共性。所谓的田园文化,也一定是在田园上孕育、生长的。
(作者系民进省直会员)